发布日期:2024-12-15 17:22 点击次数:87
从小,我们就被教育“失败是成功之母”,如今身为父母,我们也经常这样教育孩子。
但不知道为什么,这句广为流传的经典名言在儿子身上,丝毫不起作用。
01
儿子今年上5年级,是一个对学习充满畏惧和抗拒情绪的孩子。我也不知道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,形成了强烈的畏难心理,当我发现问题的严重性,儿子的学习态度已经积重难返。
写作业的时候,总是慢吞吞,经常一个小时过去了,一门作业都没完成。等我去检查的时候,发现他很多道题还空在那里,包括我昨天刚给他讲过的题。
我问他为什么写作业拖拖拉拉,他委屈又害怕:“这些题我不会做。”
我问他:“昨天不是刚给你讲过吗?当时你也听懂了,怎么今天又不会了?就这么简单点事儿,还要我重复几遍啊?你怎么这么笨?!”
我也知道,教育专家告诉我们“对待孩子,要慢点,再慢一点。”但当真正面对浑身上下每个细胞都在抗拒学习的孩子时,耐心很快就耗光了。
每次考试成绩出来,儿子经常性的各科成绩全面考砸,看着他那惴惴不安的眼神,我于心不忍,安慰他:“没关系,一次的失败不能代表什么,我们继续努力,只要不放弃希望,坚持努力,就一定能考好。”
但不管我是鼓励赏识也好、挫折教育也好,儿子就好像“疲”了一样,习惯了自己的“失败”。
他面对学习更加放任自流了,完全放弃了自己:“反正我也学不会、考不好”,只剩下我在鸡娃的内卷中焦虑不已。
02
实在没有办法,我才被逼着开始学习心理学和家庭教育,开始一点点明白教育孩子的问题所在。
虽然现在很多家长提倡挫折教育,甚至人为地给孩子制造挫折,希望通过让孩子适应失败来培养出勇于挑战的心性,奠定成功的基础。
但是随着生活中遭遇的失败越来越多,孩子反而陷入了习得性无助。
如果孩子在学习中总是遇到挫折,每次都考不好,那么时间久了,孩子很容易会放弃努力、拒绝尝试,对自己产生怀疑和自我攻击,认定自己什么都做不好。
即使遇到自己能胜任的事情,也会因为这种深入内心的自我认知,而导致不好的结果。
这也是很多家长全力鸡娃,却惨遭失败的原因。
“既然连续的挫折和失败会导致更多的失败,那我该怎么教育孩子,才能帮助他进入成功的良性循环呢?”我很希望有一个“万能钥匙”。
但其实运用好“胜利者效应”,就可以让孩子不断成功,成为学习上的赢家。
“胜利者效应”,是指胜利者更容易获得胜利的社会现象,也可以说,强者越强。
这种现象最早在动物身上被发现。生物机制显示,在获得胜利之后,此神经环路的突触连接程度会显著加强,进而影响后续表现。
胜利的经历,可以改变身体的内在机制,从而形成更有利于再次获胜的状态。
换句话说,小成功有助于大成功,即“成功才是成功之母”。
胜利者效应在体育届、商届等都有广泛应用和证明。
临床心理学家罗宾逊曾说:“胜利者效应广泛适用于各个物种,包括人类。只要你能够拿下胜利,尽管现在的对手很弱,但胜利本身可以让你在之后与强敌对决时更易取胜。”
运用到日常生活中,只要我们帮助孩子建立成功的体验,让孩子多经历几次成功,就能提高孩子的自信,让孩子有继续挑战的勇气,从而正确看待失败,获取成功。
原来,我一直以来的教育方式都是错的,失败不是成功之母,成功才是成功之母。
我才意识到:
一个孩子如果一直失败,饱受挫折,他就很难跳出失败的恶性循环,只有成功才能让他赢下去。
当他的努力得不到足够的反馈和奖励,就会变得松散焦虑,认定努力毫无意义。
胜利者效应就像一种内在奖励,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肯定,进而不由自主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获取胜利,而这种投入又会让他更容易获得下一次的成功。
家长善用”胜利者效应”,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多给予肯定和鼓励,孩子就会慢慢养成对完成任务、做好事情的自信,变得自信且充满干劲,去达成每一次的小胜利。
既然“胜利者效应”告诉我们,只要父母恰当地引导,落后的孩子也能实现逆袭。那如何理解和运用“胜利者效应”呢?我要做好以下几点。
03
1、设置可执行的短期目标
“胜利者效应”的原理所告诉我们,胜利的经历会改变身体机制,从而影响后续的经历。
也就是说,时常让孩子感受到胜利所带来的成就感,是通往更大胜利的关键。
说起设置目标,很多家长和孩子都不陌生。大家经常会在新的一年,或者新的学期开始阶段,立下一系列“flag”:
每天背50个单词、一个月学完英语全书、进行多项课外活动,等等。
但是这些“宏伟”的目标,能完成的孩子很少。而一旦在开始的几天孩子没能完全按照计划执行,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“破罐子破摔”的心态,大脑会自动把自己所制定的目标划为“不重要”,避免面对失败和半途而废带来的负面感受。
所以,这也是大多数高标准目标无法落地的原因。
相比制定遥不可及的宏伟目标,父母可以协助孩子制定可执行的短期目标。
心理学实验也表明,短期目标的即时反馈,可以让孩子们更有动力,也更容易体验“胜利”的感觉。
每一次达成一个小目标,就好像获得了一次小胜利,积累起来,长远的胜利也就近在眼前了。
一个高质量、可执行的短期目标,需要具备五个要素:
具体,
可量化,
能够得到,
有回报感,
有时间限制。
也就是说,“我要在这个学习好好学习、把英语和数学都学好”不是一个有效的目标,“我要每天做5道有难度的题,背15个新的单词并复习前一天的内容”才是可执行的小目标。
既然我的目的是让孩子把胜利变成一种习惯,那我就引导他设立了一些短期的、可执行的目标:
这一周每天提前10分钟起床,给自己充裕的时间收拾东西,利用好这10分钟的时间安排好今天的计划;
这一周语文每天积累5个金句,用作作文素材,下一周可以增加为一段话等等。
2、培养孩子的内在动力,让胜利者效应发挥作用
孩子的内在动力,是胜利者效应发挥作用的关键。
如何区分孩子的努力是内在动力还是外在动力呢?
当孩子努力学习的目标是为了父母的奖励时,就是外部动力;当孩子努力考取好成绩是为了自己的成就感时,就是内在动力。
只有孩子采用内在动力,去实现自己设立的目标,获得一个个小的胜利时,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“胜利者效应”改变自己身体的机制,从而带动更多的胜利。
所以,家长在日常生活中,要注意关注孩子的方式。
肯定是孩子努力的行动,而不是结果;当孩子努力了却遭遇挫折时,把注意力引导到他已经取得的进步和突破上:虽然你现在还不够完美,但进步都值得骄傲。
关注孩子本身的特质,而不是与其他孩子作比较。让孩子明白,家长爱的是他本身,无论他有哪些缺点,都拥有父母无条件的爱,这样,孩子才不会在与别人比较的过程中,建立外部的动力。
通过这样的方式,我引导儿子一点点,增强了他整体的自信心和成就感。
当再遇到困难的时候,他开始变得有信心和动力去克服,而且,他在一个领域的胜利也能迁徙到其他方面,当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数学考出好成绩后,这种胜利的体验也促进了他在其他科目上的进步。
不断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,是让“胜利者效应”在教育中发挥效用的重要关键。
不断获取胜利的孩子,不仅会获得更大的胜利,还能持续感受到进步的喜悦和成就感。
对于那些因为饱受挫折而厌学、畏难的孩子,家长及时的科学引导,可以帮孩子走出困境,体验到胜利的成就感。这,就是胜利者效应的魔力。
现在,我已经成功唤醒了孩子的学习内驱力,我也不再为他的学习焦虑着急。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